当前位置:

主页 > 禅坊 > 禅境神游 >

婺源

源自:百度百科  作者:禅吧网

    婺源县位于赣东北(江西省东北部),上饶市北部。婺源为徽州文化的发祥地之一。婺源东西分别与两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——衢州、景德镇毗邻,南隔铜都上饶德兴市与世界自然遗产“江南第一仙山”——三清山相望,北枕国家级旅游胜地黄山和国家历史名城古徽州首府歙县。婺源素有“书乡”、“茶乡”之称,是全国著名的文化与生态旅游县,被外界誉为“中国最美的乡村”、“一颗镶嵌在赣、浙、皖三省交界处的绿色明珠。

名称由来:

    关于婺源县名称的解释,众家说法不一。

婺(wù)字的意义:

    《康熙字典》婺:【星经】须女四星,一名婺女。又【集韵】迷浮切,音谋。美貌。

《辞海》:

    一、古星名,即“女宿”;

    二、关于《现代汉语辞典》:

    (1)婺江,水名,在江西;

    (2)指旧婺州,在浙江金华一带。

对婺源的解释,归纳各派说法,大致可以分为三种:

    一是以“婺水绕城三面”,故名;

    二是“旧以县本休宁地,曾属婺州,取上应婺女之说”,故名;

    三是“以县东大鳙水流入婺州”,故名。

    四是婺源置县时,恰逢婺女星在长安京城的东南方向出现,唐玄宗李隆基是酷爱美女之君王,认为婺女星出现正好应在新设县治的位置上,是大吉之兆,故定此县名为婺源,意为美丽婺女的家乡。

    前三种观点都不够完美。

    其一,婺源县城确有一条河绕城三面而过,但是这条河虽然称为婺江,它却是乐安河的上游,它之所以称为婺江,是因为先有婺源,而后才把它称为婺江。

    其二,休宁隶属婺州是隋代的事,并且也只有18年的历史,而婺源建县是在这以后约140年,相隔了一个朝代,不可能说明称作婺之源的原因。

    其三,鳙水”虽流至婺州,在金华也称作婺江,但并不能说明是婺之源也,所以这种说法也难以服人。

    第四种说法应当可取。婺源历史悠久,物华天宝,素有“书乡”、“茶乡”之称。相传商周属扬州之域,春秋为“吴楚分源”之地。唐开元二十八年(公元740年)置县,适逢婺女星出现,是为天呈祥瑞,帝王爱美趋吉而定县名为婺源,故此说更能体现婺源山川秀美、人杰地灵,人民追求幸福吉祥的命名本意。

今有《婺之源》二首:

    其一:天上女宿落人间,舞矛弄文艺双全。拨动源头五色彩,引得君王颌首来。

    其二:美丽乡村美女郎,持矛弄艺写文章。活水原来清如许,润得山川飞流长。

历史沿革:

概述:

    婺源(wùyuán)建县的历史有1200多年。本县地域在唐开元二十八年(740年)属江南东道歙州休宁县地(部分属江南西道饶州乐平县地置),隶江南东道歙州(治今歙县)。历唐宋元明清皆属歙州、徽州、徽州路、徽州府,民国元年废府留县直属安徽省,民国23年(1934年)改隶江西省,36年(1947年)复隶安徽,38年(1949年5月)又划至江西,现属江西省上饶市管辖。

唐至1911年:

    据婺源旧县志记载,唐开元二十四年(736年),洪真谋反,以休宁县回玉乡鸡笼山为营寨,聚众活动于歙、衢、睦边境之遂安、开化、休宁等县。朝廷发兵经三年讨平。为便于统治,唐开元二十八年(740年)唐玄宗决定,于正月初八设置婺源县,将休宁县的回玉乡和江西乐平县的怀金乡(一说浮梁县的游金乡)划归婺源县管辖,县城设在清华镇。到天复元年(901年),县城迁至弦高(今县城紫阳镇),建县时,婺源隶歙州。宋宣和三年(1121年),歙州改称徽州,婺源属之。婺源从建县自歙州始,历经宋元明清各代,隶属徽州的管辖一直没有变化。辛亥革命后,废府留县,婺源县直属安徽省管辖。所以婺源自740年建县到1911年推翻帝制,都归属于徽州管辖。

民国至1949年:

    1934年,国民政府为了在江西进行“剿共”的需要,曾把婺源划归江西省第五行政区管辖,到1947年又划回安徽省第七行政区管辖。1949年5月1日,婺源获得解放。解放婺源的是解放军的“二野”,和解放江西的同属一支部队,为了军事管理的方便,当时又把婺源划归江西省赣东北行政区浮梁专区管辖;9月,改属江西省乐平专区;11月重属浮梁专区。

1950年至今:

    1952年10月,划归江西省上饶专区管辖至今。

    1984年,设置清华镇建制(赣府厅字[1984]357号)。

    1985年4月18日,设立珍珠山、武口、晓林、凤洲乡(赣府厅字[1985]230号)。

    1993年,撤销秋口乡、江湾乡、赋春乡、中云乡,设立秋口镇、江湾镇、赋春镇、中云镇(赣民字[1993] 34号批复)。

    1994年11月25日,撤销许村乡、镇头乡、大畈乡、思口乡,设立许村镇、镇头镇、大畈镇、思口镇(赣民字[1994]238号批复)。

    1997年8月18日,撤销太白乡,设立太白镇(赣民字[1997]175号批复)。至此,全县辖11个镇、16个乡:紫阳镇、清华镇、大畈镇、江湾镇、思口镇、秋口镇、赋春镇、镇头镇、中云镇、许村镇、太白镇、沱川乡、段莘乡、古坦乡、浙源乡、溪头乡、鄣头乡、甲路乡、晓鳙乡、武口乡、潋溪乡、龙山乡、高砂乡、珍珠山乡、晓林乡、梅林乡、凤洲乡。
 
    1999年5月31日,撤销武口乡,并将梅林乡的上梅洲村委会、潋溪乡的东岭坞村委会划归紫阳镇(赣民字[1999]125号批复)。

    2001年12月3日,撤销潋溪乡,西坑村委会划归紫阳镇;杨溪、善坑村委会划归梅林乡;撤销晓林乡,划归中云镇;撤销晓鳙乡,划归江湾镇。2003年8月19日,鄣山乡更名为大鄣山乡(赣民字[2003]190号批复)。2003年9月28日,撤销高砂乡,成建制划归紫阳镇管辖。2003年10月21日,撤销梅林乡,成建制划归紫阳镇管辖;撤销大畈镇,成建制划归江湾镇管辖。

    2005年3月17日,江西省民政厅《关于同意婺源县撤并乡镇的批复》同意撤销婺源县龙山乡,成建制划归中云镇管辖;撤销凤洲乡,成建制划归许村镇管辖。

    2006年1月20日,撤销甲路乡,成建制划归赋春镇管辖;撤销古坦乡,成建制划归大鄣山乡管辖。
 

婺源方言:

    据《赣东北方言调查研究》一书记载,婺源是江西重要的徽语区之一(另有两处是德兴和浮梁)。婺源县为唐开元二十八年分休宁县(今隶安徽省)和乐平县之地而置,长期属歙州(后相继改为徽州、徽州路、徽州府),民国时属安徽省,1935年后改属江西。但是,1947年-1949年又一度划归安徽。因此,自公元720年至今,婺源方言已流传了1200多年,是江西地区流传较为久远的方言之一。

    悠久的历史,让婺源方言保持了古朴儒雅的特点。如人们熟知东司、出恭、承让、大小乔、没者也、有亦无、不对榫等极富历史文化内涵的词语,在婺源方言中运用极为广泛。此外,婺源方言对“之”字的理解与用法特别接近古汉语。“之”用在句末,作语气助词,表示已成,相当于现代汉语的“了”。如“吃之,去(ké)之、没(mé)之”。这种用法,在婺源东部方言中,同样适用于“兮”,如“吃兮、去兮、没兮”。此外,古汉语中不常见的“相”代第一人称的情况,在婺源方言中也可以找到,如“相帮”(帮我一把)。

    除了古老之外,婺源方言还有富有节奏、感染力强等特点。如表示程度加强的“甜津津”(音zěn)、“苦醨醨”(音lí)、“稠搅搅”、“稀淌淌”、“细珍珍”、“粗蒿蒿”、“慢偷偷”、“急熊熊”、“松哈哈”、“紧扎扎”、“香喷喷”、“臭哄哄”(音hèng)、“乌兮兮”(音xì)、“绿翡翡”(音fì)、“穷岌岌”、“死没没”……念起来,很亲切,这种方言的特色是普通话所不及的。

标签:


关于我们  | 联系我们  | 法律声明

京ICP备13010706号-2    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4900号

食品经营许可证:JY11108171100126